导航栏目
新闻中心
- 2024-02-23
- 2024-02-23
- 2024-02-23
-
2024-02-23
넷 互联网垃圾回收
产品展示
报废设备拆除回收涉及机械操作、电气风险、有害物质暴露等多个环节,安全是核心前提。以下从前期准备、拆除作业、回收运输、人员防护、应急处理5 个关键阶段,梳理需严格遵守的安全注意事项,覆盖设备、环境、人员全维度风险管控:
一、前期准备:排查风险,明确规范
前期准备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基础,需彻底排查设备潜在风险,制定可落地的操作方案:
- 全面风险评估与现场勘察
- 明确设备类型(如电气设备、压力容器、化工设备、重型机械等),排查是否存在残留介质(如易燃易爆气体、有毒液体、高压油液)、电气隐患(未断电的线路、电容储电)或结构风险(锈蚀部件、承重不稳)。
- 标注作业区域内的危险点(如地下管线、临近带电设施、高空障碍物),设置物理隔离区(如警示带、防护栏)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- 制定专项拆除方案与安全规程
- 方案需明确拆除顺序(如 “先非承重后承重、先电气后机械、先内部后外部”),避免因顺序错误导致设备坍塌(如重型机床拆除需先固定底座,再拆解零部件)。
- 明确各环节操作规范,例如:压力容器需先泄压并检测残留气体浓度,电气设备需先切断总电源并挂 “禁止合闸” 标识,化工设备需先清洗钝化残留化学品。
- 设备与人员资质核查
- 拆除设备(如起重机、切割机、电焊设备)需经检验合格,张贴 “合格标识”,禁止使用超期未检或故障设备;特种作业设备(如吊装机械)的操作人员需持《特种作业操作证》(如起重工、焊工证)。
- 作业人员需经过岗前培训,掌握设备风险点、应急处理流程,禁止无证人员或未经培训人员参与核心操作(如电气拆除、高空作业)。
二、拆除作业:分场景管控核心风险
拆除过程需根据设备类型和作业场景,针对性规避机械、电气、高空、有害物质等风险:
1. 机械与结构拆除安全
- 避免 “野蛮拆除”:禁止使用锤击、爆破(非专业场景)等暴力方式拆解,防止设备部件飞溅伤人(如金属碎片、玻璃残渣);拆解重型部件时,需用起重机平稳吊装,严禁超载或斜拉,下方设置 “禁入区”。
- 结构稳定性管控:拆除厂房或大型设备的承重部件(如立柱、横梁)前,需先搭建临时支撑(如钢管脚手架、千斤顶),防止结构坍塌;若发现部件锈蚀严重或松动,需立即停止作业,重新评估加固。
2. 电气设备拆除安全
- 断电与验电:拆除配电箱、电机、电缆等前,必须切断上级总电源(如配电室开关),并使用验电器检测设备是否带电(确认无电后再操作);电容类设备需先放电(用专用放电棒),避免残留电荷电击。
- 线缆处理:禁止拉扯带电线缆,拆解后的线缆需分类收纳(如绝缘线、裸线),避免与金属部件摩擦产生火花;若作业区域有易燃易爆环境(如残留汽油的设备旁),需使用防爆工具,禁止产生明火。
3. 有害物质处置安全
- 识别与隔离:部分报废设备含有害物质,需提前识别并单独处置,例如:
- 电子设备(如电脑、机床控制面板)中的铅、汞、镉(显示器、电池),需用密封容器收集,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,禁止随意丢弃或拆解时散落;
- 制冷设备(如空调、冰箱)中的制冷剂(氟利昂) ,需用专用回收机抽取,禁止直接排放(破坏臭氧层);
- 液压设备中的废油,需用油罐收集,避免渗漏污染土壤或水体。
- 防护措施:接触有害物质时,需佩戴专用防护装备(如防化手套、防毒口罩、护目镜),作业后及时清洗,禁止皮肤直接接触。
4. 高空作业安全(如厂房顶部设备、大型机械高处部件)
- 防护装备: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双钩安全带(高挂低用,即安全带挂钩高于作业位置),佩戴安全帽;若作业高度超过 15 米,需搭建脚手架或使用高空作业平台(如曲臂车),禁止攀爬设备或临时搭建不稳定的梯子。
- 环境管控:遇大风(风力≥6 级)、暴雨、大雾等恶劣天气,立即停止高空作业;高空作业下方需铺设安全网,防止人员或部件坠落伤人。
三、回收运输:避免二次安全隐患
拆除后的设备部件需规范收纳与运输,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:
- 分类收纳与固定
- 按 “材质 + 风险等级” 分类:重型金属部件(如机床床身、电机壳)需单独堆放,避免挤压碰撞;小型零部件(如螺丝、轴承)用周转箱收纳,防止散落;有害物质(如废油、电池)用密封容器封装,张贴 “危险标识”。
- 运输安全
- 运输车辆需符合载重要求,禁止超载;部件装车后用钢丝绳或固定带捆扎牢固,防止运输途中滑动(如金属板、钢管);运输有害物质时,车辆需具备防泄漏设施(如防漏托盘),并规划专用路线,避开居民区和水源地。
四、人员防护:全程落实个体安全保障
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,必须严格执行个体防护要求:
- 基础防护:作业期间全程佩戴安全帽、防滑劳保鞋(防砸、防穿刺),禁止穿拖鞋、短袖或宽松衣物(避免卷入机械)。
- 专项防护:根据作业场景补充装备,例如:
- 电气作业:戴绝缘手套、穿绝缘鞋;
- 切割 / 焊接作业:戴焊接面罩(防弧光)、穿防火服;
- 接触粉尘(如金属打磨):戴防尘口罩(N95 及以上级别)。
- 健康管理:禁止酒后或疲劳作业;作业现场配备急救箱(含止血带、消毒用品、烫伤膏等),人员需掌握基本急救知识(如触电、烫伤处理)。
五、应急处理:提前预案,快速响应
需提前制定《应急处置方案》,并在现场配备应急物资,应对突发事故:
- 常见事故应对
- 触电:立即切断电源(或用绝缘工具挑开电线),将伤者移至通风处,若心跳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(CPR),同时拨打 120。
- 火灾:若因电气短路或明火引发火灾,立即使用对应灭火器(电气火灾用干粉 / 二氧化碳灭火器,禁止用水),疏散人员并拨打 119;若火势蔓延至有害物质,需隔离污染区域,防止二次灾害。
- 坍塌 / 坠落:立即停止作业,组织人员撤离,若有人员被困,禁止盲目施救(避免二次坍塌),需联系专业救援队伍(如消防部门),使用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救援。
- 应急沟通
- 现场需明确 1 名 “安全负责人”,统一协调作业与应急;所有人员需熟知应急电话(119、120、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电话),并在作业区域张贴应急联系人及电话。